首页 > 区域农产 > 漳县紫斑牡丹
免责声明浏览:826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漳县紫斑牡丹

漳县紫斑牡丹,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漳县自然气候独特,是紫斑牡丹的原产地,适宜油用紫斑牡丹生长发育。漳县紫斑牡丹是一种毛茛科芍药属木本花卉植物,植株高大,主干基部直径4-30厘米,植株高度1-3米,冠幅宽3-5米,植株老化速度慢,可培育生长成百年、千年牡丹古树,其生态适应性广泛,具有抗寒、抗旱、耐贫瘠的生长特性。漳县紫斑牡丹叶片呈羽状复叶,花色有白色、红色、粉色、紫色、淡黄色、淡绿色、黑色和复色等。花呈圆盘形和绣球形,直径8-20厘米,花瓣有重瓣、半重瓣和单瓣,花瓣呈扇形或卵圆形,长6-10厘米,宽3-4厘米,花瓣基部均有紫色色斑。花蕊呈黄色,长1.8-2.5厘米,花盘杯状;果荚长4-6厘米,每荚有籽5-10粒,密被黄色短柔毛,顶端具喙;花籽呈黑褐色不规则卵圆形,有光泽,质地硬而坚实,籽仁呈灰白色或黄褐色,百粒重30-35克。紫斑牡丹因花瓣基部有一个明显的色斑而得名,结实的单瓣或半重瓣品种为油用牡丹品种,它开花量大,花香,可作园林观赏树种,也是优质的蜜源植物。油用牡丹种子籽粒含油含率一般在25%-28%,经过加工制成的食用牡丹油色香味俱佳,营养丰富。2019年1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漳县紫斑牡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理位置:甘肃省定西市漳县 特征:花呈圆盘形和绣球形,花瓣基部均有紫色色斑
别名:暂无

产业布局

漳县紫斑牡丹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甘肃省定西市漳县所辖的武阳镇、三岔镇、盐井镇、新寺镇、四族镇、贵清山镇、金钟镇、大草滩镇、殪虎桥镇、石川镇、马泉乡、东泉乡、武当乡共13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3°57′38″~104°45′04″,北纬34°25′43″~34°57′42″。2016年,漳县豆家坪牡丹园已达成拥有260亩、82万余株、品种150余种的高龄紫斑牡丹产业基地。在此基础上,通过硝井沟两侧荒山绿化套种牡丹1900多亩,继而在豆家坪、徐家坪栽种牡丹幼苗2680余亩,同时在徐家坪、方家沟两季育苗160余亩。2016年,漳县被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牡丹产业委员会评为紫斑牡丹全国示范基地。2018年,漳县紫斑牡丹种植面积为6666.67公顷,年产籽量为5万吨。

历史

漳县是紫斑牡丹的原产地,20世纪80年代全县13个乡镇均有野生紫斑牡丹天然分布。由于漳县是药材产区,当地群众有挖丹皮卖药材的传统习惯,各地野生紫斑牡丹遭到破坏。截至2017年初,漳县新寺镇孙家湾次生林中仍有连片野生紫斑牡丹分布,马泉乡张爷庙有约5亩野生紫斑牡丹保存完好。
  漳县牡丹栽培历史悠久,发展牡丹栽培产业优势明显。漳县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在甘肃省内起步最早,紫斑牡丹品种搜集、繁殖技术全国领先,其中穴盘育苗技术为国内外首创,以种植资源圃、砧木培育圃、种苗栽植圃三圃建设为主的产业发展路线已经成熟运用多年。21世纪以来,漳县充分利用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气候资源优势,在武阳镇和盐井镇建设了集牡丹种植示范、产品加工、科研培育、旅游观光和花卉交易为一体的漳县油用牡丹产业园,有效促进了牡丹产业的开发。

产地环境

漳县以山坡地为主,土壤养分含量丰富,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7.8℃,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年降雨量450~600毫米,主要集中在7~9月,年平均相对湿度67%,年平均日照时数2300小时以上,充足的阳光对牡丹生长有利,土壤和气候等条件均适宜油用牡丹栽培。
  漳县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受青藏高原、蒙古高压、秦岭等地形的制约及主要天气系统变化的影响,大陆性气候强烈,形成冬季冷长,夏季短热,冬干夏湿的气候特征。夏季高温酷暑时间短,更无高温高湿对牡丹生长不利的极端天气;冬季不太严寒,利于牡丹越冬(牡丹最低能耐-30℃的低温),气候条件正好与牡丹不耐夏季持续烈日暴晒和冬季极度寒冷相适应。
  牡丹属温带植物,性喜温暖、凉爽、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条件,喜阳略耐半阴,耐寒耐旱,耐弱碱,忌积水,怕热,怕烈日直射,因其具有发达的肉质深根,宜选择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地势高燥、宽敞通风、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或弱碱性土壤中栽培,忌选用生土、黏土、盐碱土以及涝洼之地,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长不良,而漳县土壤多为壤土或沙壤土,正好能满足牡丹生长要求。

有用
0
漳县紫斑牡丹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