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安芸豆
依安芸豆,黑龙江省依安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依安芸豆是黑龙江省的传统经济作物,在依安县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依安芸豆籽粒呈肾形,饱满,色泽鲜亮,奶白色具有清晰的铁红花纹。其花色纯正、粒型规范、光泽度好、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高,口感上佳、色泽喜人、数量可观,因品质上乘而在国际市场上深受欢迎。2013年1月2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依安芸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业布局
依安芸豆地理标志产品地域保护范围为黑龙江省依安县现辖行政区域。2013年,依安芸豆年产量在5万吨以上。全部销到国外,其中总量的80%销到南非、古巴、科威特、印尼、巴基斯坦,总量的20%进入法国、美国市场,成为全国知名的奶花芸豆集散地,并牢牢确立了黑龙江省生产、出口第一县的地位。
历史
芸豆是黑龙江省的传统经济作物,在依安县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相传,清乾隆年间,依安县大旱,农民所种作物全部旱死,民不聊生。一日清晨,一云游高僧路过此地,见民生疾苦,便施法降了一场甘霖,并从随身包裹中抛种一种豆类,过几日,此物生长发芽,过数月,此物丰收,高僧分发此物,赈济灾民。高僧走后,只留空房四间,豆种数袋。
依安芸豆是依安县的传统经济作物,俗称“饭豆”。经过一代又一代依安人的辛勤培育,依安芸豆名扬天下,声播海外,依安县也成为中国主要的芸豆生产地和种植技术输出地。种植奶花芸豆与其他作物相比,投入低、风险小、效益高,在依安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规模种植,1999年以后,依安县一些乡镇,特别是最适合种植的乌裕尔河以南的10个乡镇,开始把奶花芸豆作为主栽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多年来一直稳定在35万亩以上。
依安芸豆大面积种植和迅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安芸豆的食用、药用价值得到重视,逐步成为新兴的特色食品,并由房前屋后发展到了大田栽培,大面积种植,形成规模化生产。为了保持依安芸豆的优良品质,依安县相关部门与依安芸豆协会制定了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并实行种栽串换、四区轮作制度,使用栽培条件和土壤类别显著不同种子,穿插互换,保持品质不退化。
产地环境
依安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小兴安岭西南麓,松嫩平原北缘,齐齐哈尔市东北部。世界上仅有的三条黑土带之一在依安县境内穿过,黑土表层厚30厘米以上,有机质含量1.5%,有良好的团粒结构,黑土、黑钙土占全县土壤面积的18.3%。境内有两条主要河流、一座大型水库、三座中型水库,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源。营养丰富的黑钙土、充足的水源为依安芸豆的种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依安县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4℃,有效积温为2513.3℃,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11.8小时,无霜期127天,降水量为481毫米。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昼夜温差大,平均温差15℃,有利于作物干物质的积累。芸豆属短日照植物,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开花结荚适温为20~25℃,10℃以下低温或30℃以上高温会影响芸豆的生长和正常授粉结荚。依安县这些独特的气候条件,充分满足了依安芸豆的生长条件,形成了依安芸豆独有的内在品质。